故宫送锦旗写了错字,好一个错字了得!!
文/湖南 李伍兵
摘要——他们为什么死守所谓的“辩解,他们要寻找一定的理由充当借口,掩饰这个“不小心犯的错”,于是胡乱中抓了一个救命稻草,尽管文不对题,也乐此不疲,还振振有辞!就像我们当前社会中存在一些矛盾一样,很多人(包括领导人)其实都很清楚存在的问题,而且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但是就是不敢承认,因为一旦承认就意味着否定自己以前的决定或者观念,都不愿意充当杀戮先锋,破革英雄,哪怕错也要坚持,(这也可以理解,在要顾及面子或者某种利益的情况下,人要来否定自己真的比较难!)
非也!我相信故宫博物院在大家提到这个事情之后也发现了这个显而易见的错误。但是为什么在明知到错了的情况下,却仍旧故弄玄虚,来一番“将错就错”,还弄个什么“错字新解”的辩解呢?很显然,这是为了顾及故宫博物院的所谓的面子而寻找的借口,是为了树立故宫博物院正面形象而“违心应答”。却恰恰因为这个辩解而将极力顾及的故宫面子基本上毁于一旦,正所谓“偷鸡不成蚀把米”,“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越描越黑”!于国于民,真的很让人伤心。错了就错了,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科学的进步就是在错误中改正前进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是人去做的事情,就有可能出现错误,这是正常的现象,没有什么大不了,我们的成长就是从跌倒中爬起,爬起又跌倒的反复中丰收的,从小老师就教导我们,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从错误中反省,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对待错误,错误也能给我们的继续成长提供经验和力量。其实,故宫“字错门”事件,我们本来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也大概可以知道,故宫博物院的这个“明显的撼错误”显然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其实他们也不想犯这个低级的错误!)毕竟,这样的事情经常会碰到,比如原因之一:也许是领导讲了这个话,秘书记录的时候写错了字,领导在样稿出来后的复查中走马观花,没有去仔细推敲每个字(这是很常见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谁能做到字字精雕细琢,谁能做到审稿时候头脑里恰恰就有“这个字有没有错之类”的念头呢?就算是语文文字工作者,有时也会在所难免。),原因之二:安排工作人员去做锦旗的时候,打字员用了拼音打字法(打字员看错字理错意,这样情况也很常见的,我们用拼音,尤其是现在功能强大的拼音输入法拥有模糊搜词功能,往往在打词组的时候,冒出很多乱配对的情况,在所难免。)一时疏忽出了错,核查时没有仔细研究。等等,原因总是有的,所犯的错误也是可以理解的。再说了,这样的错误也没有造成什么大的人身财产损失。错了就错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我们不能容忍的是,故宫博物院在广大观众发现了这个错误之后,他们却不能正视这个错误,而,相反地用一些所谓的解释来搪塞这个“失职”!这是何等的“虚伪”啊!他们的借口是多么的不堪一击!如果那时干脆来个说明曰:此处是取了个“通假字”为了显示自己的心意,兴许更能调侃这个错误。
他们为什么死守所谓的“辩解”(用了“撼山易,撼解放军更难。”来例证,虽然连例证都借错了!),其实就是前面所讲到的“顾及面子”。这恰恰折射了我们当前社会和个人中普遍存在的所谓的顾及面子观念!在他们认为,他们在人们面前不应该犯这样低级的错,他们要寻找一定的理由充当借口,掩饰这个“不小心犯的错”,于是胡乱中抓了一个救命稻草,尽管文不对题,也乐此不疲,还振振有辞!就像我们当前社会中存在一些矛盾一样,很多人(包括领导人)其实都很清楚存在的问题,而且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但是就是不敢承认,因为一旦承认就意味着否定自己以前的决定或者观念,都不愿意充当杀戮先锋,破革英雄,哪怕错也要坚持,(这也可以理解,在要顾及面子或者某种利益的情况下,人要来否定自己真的比较难!)
所以真的替故宫博物院惋惜!其实,故宫博物院如果在观众发现了这个错误之后,立即道歉重做锦旗,把错误的锦旗换掉,我想民众都会替他们的有错就改和坦诚拍手称好,(就像《南方周末》一样,出现了错误,立即在下期中道歉说明)。至少,那样,他们丢失的还仅仅只是展品!
2011-5-15晚于长沙
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