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7个教育真相


“哇,真棒!”“太厉害!”“真乖”“好聪明!”……这样的表扬你是不是轻车熟路?但研究表明,这些不聚焦的表扬方式也许反而损害学生的自信。

实际上,不少看起来理所当然的教育方式最终被科学研究证实为不妥当,甚至是错误的。下面这7则相关研究,值得每位教育人了解。


0
表扬学生“聪明”
可能会毁掉他的自信

在学校里,老师会尽量避免任何可能伤害学生自尊的行为:考试不公开排名,人人都有奖,时刻表扬学生……但事实上,不恰当的表扬可能会毁掉孩子的自信。

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和团队针对纽约所有公立学校的学生调研表明:夸奖学生聪明,往往适得其反。大人给孩子贴上“聪明”的标签并没有让他们表现得更好。实际上,这甚至可能是孩子表现不佳的罪魁祸首。

研究表明,孩子可以察觉到表扬背后的真正含义。12岁的孩子已经明白,被老师表扬并不代表你做得好,相反,正是因为你做得不够好,老师认为你需要额外的鼓励才表扬你。

同样,当频繁地夸孩子聪明时,孩子会这样推理:我很聪明,所以我不用那么用功。他们甚至会认为,努力很愚蠢,等于向大家承认自己不够聪明。

德韦克认为,表扬的效果是好是坏,取决于表扬本身。研究发现,具体、明确、针对某一件事情的表扬,才能发挥作用。

(来自斯坦福的忠告:不要再夸“你真聪明”,请用以下15种语境鼓励学生)


停止说“你真聪明”,开始说…… 
1. 你很努力啊!—— 表扬努力You tried really hard on that.

当孩子给你呈现一幅漂亮的作品时,可不要被喜悦冲昏头脑,请记得肯定他为此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2. 尽管很难,但你一直没有放弃。
—— 表扬坚毅
You never gave up, even when it was hard.当孩子完成一件对他来说很有挑战的事情时,比如苦思冥想一个围棋残局,一次次尝试操场上高高的攀爬架,无数次失败后无数次反复尝试,请记得肯定他的耐心和坚持。
3. 你做事情的态度非常不错。
—— 表扬态度
You have such a positive attitude.当孩子对面临的任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时,可不要忘了抓住机会美言几句。
4.你在______上进步了很多!
—— 表扬细节
You have really improved on ______.当孩子在某方面能力有所提高时,表扬细节,越具体越好,比如:宝贝,你现在游泳时手上姿势更标准了,而且换气频率也更加均匀了,比之前进步了很多,真棒!
5. 这个方法真有新意!
—— 表扬创意
What a creative solution to that problem!这是最需要注意的地方,看到孩子的奇思妙想,最容易让人跟“聪明“挂钩起来,可是奇思妙想真的是“聪明”吗?它应该是创意和思考的积累,是孩子在尝试无数次可能性方案之后才收获的脑洞大开。所以,表扬”有创意“就对了!
6. 你和小伙伴们合作得真棒!
—— 表扬合作精神
You work very well with your classmates.一个人无论多能干,能做的事情也是有限的,如果孩子和小伙伴一起合作完成了某件事,做得还不错,请一定要抓住机会肯定孩子的合作沟通能力吧!
7. 这件事情你负责得很好!
—— 表扬领导力
I love how you took ownership of that!有些事虽然不完全是孩子一个人做的,但他是负责管理的,做得好是因为他有很强的责任心和领导能力,表扬到这个点上,能让孩子知道,虽然他并没有在每个步骤上亲历亲为,但能made it happen,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
8.你一点都不怕困难,太难得了!
—— 表扬勇气
You are not afraid of a challenge! I like that!表扬孩子的勇气,是最能帮助他涨“自信指数“的时候。
9. 你帮_____完成了她的任务,真不错!
—— 表扬热心
You did a great job of helping ___with her assignment.“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助人是一种美德,一定要表扬孩子的热心,鼓励他多多帮助别人。同时也能让他知道,克服困难的方法有很多种,除了自己的耐心坚持,向别人求助,从别人的经验中学习,也是非常有效的办法。
10. 你把自己的房间/书收拾整理得真好。
—— 表扬责任心和条理性
You have taken great care of your room/books.能把自己的地盘整理好、把物品收拾好、照顾好,是有责任心,做事有条理的体现,这是孩子能做好其他事情的基础,表扬和鼓励是必须的。
11.我相信你,因为______。 
—— 表扬信用
I know I can trust you because ______.良好的信用会让孩子的人生道路更加顺畅,所以要适时帮他建立。比如和孩子约定什么时,可以说 “我相信你,因为前几次你说话都算数”,“我相信你,你一定会找到好办法“。
12.你今天参加活动时表现得很好!
—— 表扬参与
You did a great job of participating today!参与活动,能开拓视野,吸收更多的养分,当孩子积极踊跃地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表现不错时,一定要鼓励他的参与感。
13.你很重视别人的意见,这点做得非常好。
—— 表扬开放虚心的态度
It is so nice that you value other people’s opinions.从别人身上吸取好的建议和经验,自己能力也会不断提高,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一般都有着开放虚心的态度。
14.真高兴你做出这样的选择。
—— 表扬选择
I am so proud that you made that choice.能出色地完成任务,有时是因为努力,有时却是因为改变了策略,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表扬策略,也是培养成长型思维的关键。
15.你记得_____! 想得真棒!
—— 表扬细心
You remembered to ____! Great thinking!细心不仅体现在谨小慎微,更体现在孩子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和多角度。出门玩的时候,孩子不忘带伞,后来下雨了还真用得着,原来出门前细心的孩子特意查看了当日天气预报,这时候,大人就该表扬一下他的细心和考虑周全。

最好的表扬,是肯定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孩子的能力表扬孩子努力用功,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反之,夸奖孩子聪明,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样,当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

 

0
惩罚孩子撒谎
不如夸奖他诚实

麦吉尔大学的维多利亚·塔尔瓦教授是世界一流的儿童说谎行为专家,他曾经做过一个“偷看游戏”,研究人员在问孩子是否偷看之前,会分别给两组孩子读一个小故事,其中一个是《狼来了》,另一个故事是《华盛顿和樱桃树》。

实验表明,听完《狼来了》之后,孩子甚至比平时更容易说谎,而听完《华盛顿和樱桃树》之后,孩子会减少说谎,男孩减少了75%,女孩减少了50%。

为了去除名人效应对效果的影响,塔尔瓦重新做了实验,把故事的主角换成了普通人,其他不变,依然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在教育孩子诚实上,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狼来了》最终以放羊的孩子受到惩罚为结局,事实上,威胁孩子说谎会受罚,这只会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可能付出的代价,反而忽视了说谎这一行为对他人的伤害。

长期生活在惩罚的威胁之下的孩子,说谎行为并没有减少,反而容易变成更厉害的骗子——因为他们从小就学会了如何避免谎言被揭穿。

真正有效减少孩子说谎的方式,是告诉他们:“如果你偷看,我不会生你的气,如果你说实话,我会非常高兴。”

这就是《华盛顿和樱桃树》这个故事有效果的原因:小乔治·华盛顿不但没有受罚,还因为说真话受到了表扬。

 

0
“死记硬背”
其实很有必要

讨厌死记硬背、讨厌题海战术、讨厌练习的想法,几乎镶嵌在每个经历过应试教育的人的意识中,但事实上,大脑的强项并非思考,而是检索记忆,因此,常常被诟病的死记硬背其实有其合理性。

丹尼尔·T·威林厄姆是一名研究认知心理学的教授,现今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任教,特别关注认知科学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在《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这本书中,威林厄姆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念:大脑能做很多事情,但思考却不是它最拿手的。

那么,既然大脑如此不擅长思考,又是如何做成每件事的?威林厄姆告诉我们,靠的是记忆,记忆储存着指引我们行动的策略。所以,一个人看起来在进行逻辑思考,但其实大多数时间他只是在进行记忆检索。

那么怎样才能让“记忆检索”变得更容易呢?这就需要我们在大脑中存储更多有意义的信息,即所谓的“背景知识”。

“为什么这句话难以理解?为什么这条信息难以记住?”如果你经常有这样的想法,那就说明你的大脑“内存”不够,对你来说有太多新的信息需要消化,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识可以帮助你在头脑中快速建立起信息间的联系,解决这一问题。

换句话说,想要凭空就让学生拥有分析能力或者归纳能力是不可能的,如果教师希望学生掌握分析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就需要全面的事实性知识以及大量地联系来支撑。

因此,牢记背景知识对于学习来说十分重要,只有记住更多有意义的信息,才能更有效地思考。

 

0
大声朗读和阅读一样重要

现在都在谈阅读,但大多数孩子在平时学习都忽略了“朗读”这个重要环节。大声朗读的重要性并不亚于阅读。

α波(8~13赫兹)被称为放松波,在朗读的过程中,文字变成了声音,并且伴之以节奏、韵律、形象、情感,在这种状态下,α波的频率较慢,会产生快乐、幸福、深沉地放松、直觉地涌现出创意等感觉。

脑科学研究表明,朗读时涌现出大量的α波,恰恰开启和使用了大脑。

此外,大声朗读还能让脑神经兴奋。

人在朗读时,口腔、肌肉、舌头、气流等的运动可以激活大脑多个区域的活动(特别是额叶、颞叶和顶叶),同时使大脑皮质的抑制和兴奋达到平衡,血流量及神经功能的调节处于良好的状态。

坚持朗读,大脑会变得灵敏好用,记忆力、注意力等学习能力可以得到提高。

经常地大量诵读,可以帮助我们打开大脑表层到深层的记忆回路,记忆品质因而得到改善。

深层记忆回路是和右脑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回路一旦打开就和右脑的记忆回路连接起来,生成一种优质“记忆”,甚至可以做到“过目不忘”。

 

0
面对暂时落后的学生“缓冲”一下效果更好

当学生无法达到教师的规定标准时,与其一遍遍地纠正他,不如设定好目标、留足时间让学生自行练习。

少儿心理咨询师、国家级形体教练富晓红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教学的过程中,常遇到接受能力相对差的学生,我耐心地一遍又一遍教,却发现越教学生越没有精神,而且动作也越不标准。这让我很挫败,很窝火。之后,我学会了“暂时放一放”,当某个动作学生学了三遍还不会,且身体出现僵硬时,我就笑着对学生说:“我们暂时不练这个动作,你先回去想想,隔天再练,说不定就会了。”学生原本的愁眉苦脸,顿时笑颜绽开,僵硬的身体即刻松软,欢乐地说:“好的,谢谢老师。”然后蹦蹦跳跳找其他同学练习去了。

我发现学生之间组队练习更放松更大胆。除非有学生主动提出需要我帮助示范动作,我才过去指导,由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强,指导效果也更明显。反之,如果是我主动挑刺,并纠正动作,学生们就会很不自在,且流露出胆怯的神色。

认知神经科学与教育领域的研究者都认为,学习是认知、情绪与生理层面进行多层次交流的过程,情绪是影响学习结果的重要因素,如果学习环境引起学生的恐惧或压力,学生的认知能力就会受到影响。

当“怎么都做不好”时,学生本身已经处于紧张的情绪中,如果教师再一遍遍挑刺,学生就会很不自在,且表现出胆怯的状态。

反之,如果在这时教师选择“放一放”,给学生留足修正和练习的时间,他们就会更放松,学习的主动性也会增强,从而使练习的效果更明显。

 

0
“机会窗口”比起跑线更重要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许多家长的信念,但提前学习知识就是赢在起跑线上吗?其实,从大脑的角度来讲,并没有什么“起跑线”,真正影响我们学习的是“机会窗口”,也就是“关键学习期”。

在教育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试验,即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

格赛尔选择了一对双胞胎,他们的身高、体重、健康状况都一样。他让哥哥在出生后的第48周开始学习爬楼梯,48周的小孩刚刚学会站立,或者仅会摇摇晃晃勉勉强强地走,格赛尔每天训练这个孩子15分钟,中间经历了许多的跌倒、哭闹、爬起的过程,这个孩子艰苦训练了6周后,也就是到了第54周的时候,他终于能够自己独立爬楼梯了。双胞胎中的弟弟,基础情况跟哥哥完全一样,不过格赛尔让他在52周的时候才开始练习爬楼梯,这时的孩子基本走路姿势已经比较稳定了,腿部肌肉的力量也比哥哥刚开始练的时候更加有力,并且他每天看着哥哥训练,自己也一直跃跃欲试。

结果,同样的训练强度和内容,他只用了两周就能独立地爬楼梯了,并且还总想跟哥哥比个高低。

一个是从48周开始,练了6周,到了54周学会了爬楼梯;另一个是从52周开始,练了2周,也是在54周时学会了。后学的尽管用时短,但效果不差,而且具有更强的继续学习意愿。

格赛尔的实验表明,在人的成长历程中,存在着学习不同知识和能力的“机会窗口”,或者叫“学习关键期”。

如果在学习的“机会窗口”打开之前去学这些知识和能力,一方面要付出更多努力,另一方面当时学了以后也容易遗忘。

也就是说,超前学习是意义不大的


 

超前学习看似有先发优势

到小学二年级后却变糟糕

媒体曾报道过一个“神童”的故事:

武汉的一位妈妈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5年内花了12万给儿子杰瑞报了17个培训班,杰瑞5岁时就学完了小学二年级的课程,小托福考试得了全国前三名。据了解,小杰瑞每周只能休息半天,每天都要学到9点才回家。

杰瑞上一年级时成绩非常优秀,觉得老师讲的都很简单,反而认为其他同学都是笨蛋。到了二年级时,杰瑞的成绩却开始下滑,从班里的尖子生变成了中等生,渐渐地,他开始厌学、不写作业、上课走神。

专家指出:超前学习,会让孩子在刚上一年级时,由于学习过这些知识而在成绩上比别的孩子优秀。但孩子上课容易因已经学会了而导致缺乏探索求知的欲望,养成听讲不专注的不良习惯。等上了二年级,孩子的“老本”吃完了,加上学习欲望不强,学习习惯不好,学习会越来越吃力,越来越糟糕。

由此可见, 在幼儿阶段就让孩子过早学习小学阶段才能接触的内容, 并不能促进孩子身心的发展,反而会导致孩子进入小学后丧失对知识的新鲜感,产生厌学情绪,直接影响孩子一生的学习兴趣。

有人对美国田纳西州一个公立学前班(类似于中国幼儿园中班、小班及小小班)的孩子们做了一次系统的评估,结果显示,那些上了学前班的孩子们,在进入幼儿园之后表现出了比没上过学前班的同龄人更强的阅读和学习技能,但是当他们进入一年级之后,他们对于上学的态度却会恶化。

而到了小学二年级,他们在读写能力、语言能力、数学能力的测试上表现得更加糟糕。

调查人员告诉《纽约》杂志说:“让这么小的孩子就掉到枯燥的课业之中,他们比青少年更容易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所以,在幼儿阶段, 知识的培养并不是第一要务,如果让孩子死记硬背一些让他们不能理解的知识,甚至两三岁的孩子就开始读拼音、学汉字,显然违背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 孩子们被急匆匆地教导如何坐在桌子前用纸笔写作业,但这么小的孩子,显然缺少这种技能和集中度。

童年是一场旅程,而非一次竞赛。一定不要本末倒置。

 

幼儿教育应重点教会孩子什么?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一个人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幼稚园要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养成,是早期教育的核心任务。

一名记者采访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那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在幼儿园。”

记者接着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

诺贝尔获得者说:“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要诚实,不撒谎;打扰了别人要道歉;做错了事情要改正;大自然很美,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一直按幼儿园老师教的去做的。”

幼儿时期应努力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包括生活作息习惯、生活卫生习惯、文明礼貌习惯、遵守规则的习惯等,学习习惯包括良好的阅读习惯、倾听习惯等。孩子在早期养成了正确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后面的学习和生活就很简单。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还小,忽视了对这些良好习惯的培养,认为这些都是小事情,孩子长大后再要求也不迟。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习惯的培养需要从小养成,一旦错过了黄金好习惯的养成期,而是让孩子养成了坏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过来。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见到有孩子已经上初中了还是丢三落四,不会收拾学习用具,桌面乱糟糟的,上课找不到学习物品,听讲心不在焉,经常走神......反复教育,却收效甚微。

常言道:一年养习惯,十年改习惯。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长大后很难纠正,这些不良的习惯甚至会伴随孩子一生。

 

培养孩子的基本生存能力

我们先来看看德国的教育。

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将近总数的一半。换句话说,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60多亿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

这些成就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德国出色的幼儿教育。

对于一个德国孩子而言,他们要在幼儿园里度过将近4000个小时。在这期间,德国孩子都学到了些什么呢?

在德国,孩子一般3岁上幼儿园,为期3年。

3年中,他们会参观警察局,学习如何报警;参观消防警察局,学习灭火和躲避火灾的常识;

参观邮局,看看一封信是如何从家里到达邮局,又被投递出去的;参观市政府,认识市长,看他如何为市民服务;

去坐有轨电车,学会记住回家的路线;他们参观图书馆,学会了如何借书、还书;跟老师去超市买东西,学习付钱和选货。

樱桃收获的时节,孩子们跟老师去采摘樱桃南瓜收获的时节,孩子们跟老师一起做南瓜汤……

3年过去了,孩子学会了自己修理玩具,自己管理时间,自己约会,自己制订计划,自己搭配衣服,自己整理东西,自己找警察。

一个6岁的孩子,生活能力很强。

而我们有很多孩子,恰恰在这方面是欠缺的,有的已经上了中学,还不会管理时间,做事总是磨蹭,需要家长不停的催促。总是丢三落四,每次上学还需要家长帮忙整理书包……

很多孩子,在父母的细心呵护下,缺乏基本的独立生存的能力,令人堪忧。

 

激发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

求知欲和上进心,就是对知识的学习具有一种内在的渴望,按照我们的话说,就是“爱学”,孩子只有“爱学”,对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好的成绩具有一种内在的持续的追求愿望,才可能“学好”,并持续地保持好成绩。

作为父母亲,在孩子成长的幼儿阶段,注重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如果过度教育,会使孩子长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比如3岁是直觉思维期,5岁才有形象思维,大班的孩子才开始出现逻辑思维的萌芽,8~12岁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

“让充满想象力,充满创造力的孩子去记忆汉字,背出一百以内的加法,他虽然不理解,但也能做到,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想象力的空间被固化的知识填满了。”

让孩子提前学习,避免“输在起跑线上”,但是违背规律的学习,最后带来的不仅仅竞争中快和慢的问题,而是跑偏方向或者跑反了的问题。

德国宪法命令禁止学前教育。通过国家介入,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避免将孩子大脑变成硬盘,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孩子在小学前“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

陈鹤琴先生曾在“活教育”原则中指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

人生是漫漫旅途,教育是慢慢浇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记住龙应台的一句话——孩子,你慢慢来。


比起超前学习,我们更应该去关注学习某种特定知识的最佳时间。

 

0
社会情绪能力可能比认知能力更重要

什么是社会情绪能力?就是与他人愉快交往的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不同场合都有适宜的言谈举止的能力;积极认识自我、乐观面对挫折的能力;理解他人感受、与人合作、有效沟通的能力。

在经合组织“脑工作机制和学习科学”国际研究项目第一次会议的纪要上有这样一段话:

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具有的情绪能力,而不是他们的IQ,是他们以后生活中能否成功的最好预示。但是,目前正规的教育和大部分的家长们,强调的是认知能力,忽略了情绪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进行社会情绪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学校的当务之急。目前,国际上已经发起了一项社会情绪能力学习的计划。

 



现在,美国的社会情绪能力教育已经发展出一套系统课程,形成了以下几种模式:

1感受文学人物

在讨论文学作品时,教师会引导学生识别人物的情感变化,设想该人物还可以采取的情感模式,阐释这些替代行为对其他角色的影响。

2区分生理伤害和情感伤害

在大多数中国家庭,孩子如果遇到磕磕碰碰,家长都会陪孩子去医院进行检查。但是,当孩子心情不好、闷闷不乐时,却很少引起家长的注意。其实,情感伤害与生理伤害一样,都会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羁绊。

在美国中小学课堂上,老师通过描述地震、饥饿、战争等情景,让孩子意识到什么是生理伤害。之后,老师让孩子讨论伴随这些生理伤害而产生的情感伤害,比如无奈、悲伤、恐惧等。

清晰地认识到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可以帮助孩子减少两者带来的伤害,以及避免给他人带去伤害。

3服务型学习增加社会责任感

服务型学习是为了培养学生同理心,提高公民责任感。比如,美国的学校组织学生为当地艾滋病人设计慈善项目。

前期阶段,学生需要设计多个项目,从中选出最佳;之后,他们要通过义卖、举办慈善晚会等方式筹集项目资金;最后,将筹集到的资金合理地分配到项目的各个环节。

weinxin
遇见数学-微信公众号
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做有情怀的教育。
数字化教学研究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8年10月7日08:46:2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ky125.com/2018/10/07/9570/
生长数学_新时代数学教育的行为自觉 精彩转载

生长数学_新时代数学教育的行为自觉

注:以下三篇文章均转自于相关刊物,版权等权利归原刊物和著作人所有,转于此,仅供学习之用。 1.生长数学_新时代数学教育的行为自觉_访本刊编委卜以楼老师_潘红玉 2.生长数学_新时代数学教育的行为自觉_...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