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不是半仙,算不了命。
我看不懂《易经》,瞧不准卦象。
大概只会一些自然知识的皮毛,诸如潮汐、昼夜。
偶尔从古老的中医知识那里探得些名词罢了,诸如阴阳。
这一切或许与我只会些“浅薄”的“本科知识”有关,抑或直白一点,大概跟我“刚刚够格”的大学末端文凭有关——环顾四周,在一溜高材生面前,真有点“无地自容”,不好意思谈毕业文凭。
置身如今的教师招聘公告,尤其是“示范区”的教师招聘公告中,时常庆幸自己在夹缝中生存了下来,每次吃饭的时候,心存感恩,感激默默给予我帮助的人们,感激面试官们的手下留情。这年头,找份真心热爱的工作真的不容易。
所以,当头顶博士、研究员光环已身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我的好朋友问我教育风向是不是要变的时候,我真的搭不上话。

2.
基础教育是否有必要强调高学历?
从招聘公告来看,看不出任何毛病和歧视,鼓励高材生来基础教育界发光发热也并无罪过,如果硬要鸡蛋里挑骨头,说点瑕疵的话,大概只能从“定点院校”说点事——但,其实也不是事,一来毕竟人力有限,不可能去所有的院校“定点招聘”,二来其他院校的也可以赶赴这些定点院校应聘,合情合理,只要你有足够的本事,也能被挑中,说到底,最终看你有没有“料”。——从某区最终的结果来看,如果你本硕均就读于A类双一流院校的话,你就有机会挤进实聘人数的45%,如果你是研究生的话,就有机会迈进87%行列,当然如果你是A类双一流院校或部属师范或世界排名前100名高校的话,你就有机会闯进89%行列,假如确实“出身”不如人,又想来“示范区”教育界贡献力量,添砖加瓦,没关系,单就某一次招聘,至少还有10%的机会,抛开单次招聘,某先行区其实还有很多针其他层次的招聘考试,非先行区的招聘也有很多机会。“独木桥难走”可以选择“曲线救国”的道路,路,总是有的。
未来会遇到什么样的教育挑战,谁也说不准,但是大家在相互对比的时候,总是可以从高学历高素质这些词语方面带来一些自豪感,尤其是“清华、北大、博士、研究生”之类的人数占比提高总可以大概率地提升可能的教育竞争力,至少在教育新闻影响力方面会瞬间得到提升,从而在面上起到良好的“示范”效果。人都是需要脸面的,更何况全力打造先行示范区的当下!记得葛大爷在《天下无贼》中曾经说过一句经典的台词:“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并不是事情本身有错,而只是我们可能认知的层面有偏差,当下的认知水平达不到未来的认知高度,自然就对一些事情产生了不同看法。这都属于正常现象。
诸如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涌入“先行区”从事基础教育,如果单纯从教学效果和教学成绩来看,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不一定见得比“低学历”的教师高明多少,但是从学科知识深度和广度,从人脉资源的层次来看,这些高素质高学历人才往往就具有“以一敌十”的效果。由于他们的加入,基础教育里的教师层次得到提升,无论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都会利大于弊。只要真心为教育做贡献,适当人才分流,也未尝不可。
所以,“清、北、研、博”除了在最直接的面上产生新闻效应之外,还能带来持久的溢出效应,作为“先行区”的教育“投资”何乐而不为?
在探索的路上,什么事情总得去尝试,只有尝试了才知道合适不合适,才知道正确与否。
此乃算不得风向变化,只能说是顺应时代潮流。

3.
基础教育是否有必要强调科研?
如今,基础教育的老师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老师”身份,似乎越来越具有“研究者”倾向。
而且还往往乐此不彼。
我的观点非常明确:基础教育教师的主阵地应该在课堂和学生。回归本色课堂,遵循教育规律,多思考和琢磨教育教学和教材教法的事情,少找新名词,搅乱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有些自以为是的“研究”其实就是一些“经验”总结,毫无创新点,也很难称得上什么研究,更不能被直奔“教育蛋糕”而来的“利益集团”的新花样绑架,“新瓶装旧酒”只会坏了教育的风气,尤其不能假借“研究”之名成“沽名钓誉”之实。多点“钻研”,少点“钻营”。做老师,就要沉得住气,坐的板凳十年冷。
而研究应该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主要阵地,“术业有专攻”,不同的人做不同事情,各司其职,这个社会才能运转的顺畅和自然,不能“本末倒置”,袁隆平研究水稻就一辈子好好研究水稻,也没看他去研究青蒿素,更不会看到他去研究小孩教育。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当今的基础教育的话,确实有些不好的现象在涌现,一直以为,为人师就要务正业,不务正业误人子弟实属不该。当老师就好好的当老师,把课上好,把学生教育好。只有教师回归本色课堂,钻研教育教学。才有可能让教育更美好!才有可能让孩子的笑容更灿烂!才有可能让教育强国的梦想更真实!让教育的未来才更可期!

所以,要不要强调科研,并不是一个问题,关键的问题在于到底为什么而做?是否真的值得做?是否有能力做?是否回归本色?
此乃算得上一点风向,但谈不上顺应时代潮流,只是赶上了经济大潮。
这些,不知算不算的上回答,仅属个人一些观点供参考,大约如此了吧。
2019年10月26日
午间于深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