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不小心,在某媒体上看到推送的一篇文章,说某位音乐学科背景的校长批评人教版小学教材存在“假文章”,言辞激烈,尽显斗志。
他批评文章说阑尾炎手续时间与第一例阑尾炎手续时间不匹配,一味地指责教材选题。
然而,从我的角度来看,颇觉得这位校长有点自以为聪明。
诚然教材文章本身选题的时候没有将每一个细节比如爱迪生故事与阑尾炎手续时间匹配等说吻合,但是,文章本身并不失去它的教育意义,爱动脑筋,积极想办法的主旨依然明朗,语文故事文章并非科普文章,追求真实无可挑剔虽然是教育的出发点之一,但是,故事只要有一个源头,总可以自圆其说吧,虽然用的是爱迪生名头,但是主要是想让孩子们传递动脑思考的观点,,如果将爱迪生换成艾月生,那么其所谓的假根本就不会存在。
所以,所谓的求真本身不能夹带杂音,带着质疑的出发点不能变味,如果能够从文章本身的设计和教育策略方面质疑的话,我倒还觉得在说正事!
所谓假文一说,很难认同。毕竟,人的出发点不能太假,吸引噱头不是通过反对一切而引发的!
像这样的自以为有新意的批判其实是最近一个时期里比较明显的现象,但愿,多一点务实少一点务虚。

遇见数学-微信公众号
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做有情怀的教育。